升官发财在宋朝_第114节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

   第114节 (第2/2页)

是这些早将四周的大小虫子吃得干干净净的禽鸟。
  汾州万户人家,近七成都畜养了至少三四只家禽。
  平时散养的多,关在笼里怕跑丢了的也不少,现不管三七二十一地一口气放出,鸡鸭鹅叫声顿时汇成喧天的一片,吵得人精神恍惚,竟比飞蝗还来得气势迫人。
  这一只只羽翼丰满、油光水滑的捉虫行家,面对来袭的蝗潮,皆是丝毫无惧。
  而是“嘎嘎嘎嘎”地兴奋狂叫着,威风凛凛地扑打着翅膀,争先恐后地上去迎战这堆送上门来的美食。
  陆辞站在高处,很轻易就看到可怖的蝗群一下被‘羽林卫’们冲得七零八落,四散逃开,还是躲不过被一口一个的命运时,不禁有些哭笑不得。
  当目光再扫到躲在城墙后头,一脸心有余悸的卫兵时,就更感到无奈了。
  没想到他手底下最能干的兵士,竟然会是一群鸭子……
  作者有话要说:  注释:
  1.这场蝗灾在史上的后续:
  一连三年,蝗虫只增不减,数量之多都飞出宋朝国境,进入燕云十六州了,连辽国人都跟着喊救命。(《大宋帝国三百年7》)
  2.皇帝对官体的看重:
  这是在王钦若终于当上宰相之后两年的事。
  有人告他受贿。王钦若大怒,在赵恒的面前情绪冲动,百般抵赖,而且为了清白,他要求动用国家的专业审查机构御史台来调查此事。当天他肯定是急昏了头了,没看到赵恒的神色变得越来越恶劣。直到他稍微喘了口气,停了一下时,皇帝才冷冷地说:“国家设立御史台,难道是为了专门替人调查私事的?”
  他的日子结束了,宋天禧三年六月,王钦若罢相。而且被直接调离京城,到杭州去当知州。乍一看还是很体贴,苏杭美景,人间仙境,尽管去休闲放假。可私底下人人都在窃笑——他终于滚回长江之南了,皇帝也是很幽默的嘛…… (《如果这是宋史2》)
  第一百一十四章
  陆辞在心里戏称鸭子们为羽林卫,也还真有几分道理。
  毕竟接下来的几日中,它们就表现出了一定的纪律性来。
  每日至少进食两次,而每次则要啄食足足一百多只,才会心满意足地暂时收兵。
  它们根本不需人带领,就会自动自觉地带着饱腹回撤,寻水源喝水,休息一阵后,就再次投入到战场之中。
  更神奇的是,尽管它们来自各家各户,但还是很快就默契地分出了数个纵队,各由一只威风凛凛的健壮头鸭带领。
  队列之中,一只紧跟着另一只后头,哪怕发起冲锋陷阵时,也极其有条不紊。
  真如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了。
  直让开始还为那来势汹汹的飞蝗而心惊肉跳的汾州百姓,看着看着,就没了紧张的情绪,反而愈发感到有趣,津津有味地指点起来。
  若是在战场上表现得尤其英勇出色的,还有人开始争着认领起来。
  “那怕不是我家的鸭子吧?”
  “放你娘的屁!分明是老子家的!”
  “你凭什么说是你家的?它可是我亲手买的鸭苗,喂了俩月喂大的!”
  “这有什么好吵的,等捉完蝗虫,各自还巢时不就知道了?”
  “它们该不会要追着蝗群一路走吧?”
  “这可难说。”
  “我滴个乖乖,要不是陆公祖爱吃,咱也不至于养那么多鸭子。现在它们倒成治蝗的大英雄了?”
  这话惹来一阵哄笑。
  “那可不,它们比咱这当主人能耐多了。”
  奋勇作战的鸭群,可不正是抗蝗救灾的英勇将士?
  蝗虫飞行的速度,落在人的眼里许还能算迅速,可在一只只与它们相比、几乎称得上是庞然大物的天敌——鸭子们的面前,简直慢得可以忽略不计了。
  这群野惯了的灰白相间的鸭子们一边雄赳赳、气昂昂地“嘎嘎”大叫,一边按照队列顺序,凶猛地冲击着飞蝗的阵型。
  几番冲刺下,很快就将飞蝗群撞得七零八散,溃不成军。
  开头几回,飞蝗们还能重新聚起,欲要卷土重来,试图突破这层阻拦。
  但三万多只鸭子的威风,却比它们要厉害得多。
  半个时辰的奋战后,鸭子们吃了个半饱,飞蝗则是伤亡惨重,再也整合不起来了。
  而当飞蝗们渐渐朝四处逃散时,平日懒洋洋的肥鸭,此时则灵活得判若两鸭:脚掌啪嗒啪嗒地拍打在地上,一下弹跳飞起,脖颈柔韧灵巧得不可思议,每回迅捷地弹射出去,都能准确无误地叼住一只飞蝗。
  接下来,就只消把扁嘴一合,还想挣扎的蝗虫,就被‘喀嚓’一下合碎了。
  再欢快地一仰脖颈,美滋滋地甩甩脑袋,它便成了一口下腹的佳肴。
  “嘎嘎嘎嘎——!”
  每当吞下一只,它们就要欢欣鼓舞地拍拍翅膀,嘎嘎大叫一阵,再继续捕捉下口美食。
  当它们大快朵颐时,全城人几乎都撇下了手头的事情,兴致勃勃地围观着那一道道矫健身影,一时半会也不觉腻。
  陆辞也不例外。
  ——正是鸭毛与蝗虫齐飞,绿野共黄白一色。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