战国大司马_第23章 教导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23章 教导 (第1/2页)

    ??『ps:有书友觉得近几章过于硬核,其实作者这样找资料写更累,不过既然写到先秦百家,那就必须得简单点一点渊源与发展,更别说道家、名家都是当时的显学,否则小说的故事性就会有所缺失,毕竟以后主角还会遇到其他诸子百家的名人,比如孟子、荀子、墨子等等。这章过后,宋国篇基本上就没有什么硬核的东西了,所以大家也不用着急。』

    ??————以下正文————

    ??庄子希望用名家的思想来淡化儒家思想对他弟子蒙仲的影响,主要有三大原因。

    ??其一,名家思想是研究万事万物「同异」、「名实」以及相应关联的学论,与道家思想非常契合。

    ??其二,惠子是庄子的挚友,如果说传授给弟子什么学论是庄子所不排斥的,那么除了道家思想外,就只有名家。

    ??其余的,儒家、法家、兵家,甚至是墨家,庄子心中或多或少都有不满意的地方。

    ??其三,庄子始终认为惠子“犹有未树”,认为惠子提出的那些理论,还只是很粗糙、很不成熟的思想——对此庄子曾说过「名,物之粗也」这样的话,希望惠子更深入地研究世上万物的内在联系,而不是拘泥于表象,但遗憾的是,惠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于作为魏相治理国家以及组织「连横抗秦」,以至于没有多余的精力再做深入的研究。

    ??这让庄子感到很不渝。

    ??本着循序渐进的想法,庄子先教授蒙仲与诸弟子的,乃是惠子的《坚白论》。

    ??《坚白论》这篇论著的核心,即针对一块坚白石而产生的理论想法。

    ??这块坚白石,它同时拥有「坚」、「白」、「石」三个不同的概念。

    ??其中,「白」与「石」是人可以眼睛观测到的。

    ??但「坚」,却是需要人的手去触摸到才能感觉出来。

    ??因此,当人只用眼睛去观测的情况下,得出的结论是「白石」;而在闭上眼睛用手去触摸的情况下,得出的结论「坚石」。

    ??只有当既用眼睛去看、也用手去触摸的情况下,得出的结论才是「坚白石」。

    ??然而,这三者的「名(名称)」是不同的,能够说这三者其实是不同的物体么?

    ??惠子的思想,即是研究物的“名”与“实”,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。【ps:公孙龙的「离坚白」论,就是割裂了惠子的坚白论思想,诡称「白石」与「坚石」是不同的物体,哪怕它们事实上同时出现在一件物品上。】

    ??总的来说,惠子的「坚白论」还是比较简单朴实的。

    ??相比之下,他提出的「合同异论」,那涉及的就广泛的多了。

    ??惠子认为世上事物本身就有「同一」与「差别」的相对性。

    ??他曾说过:「大同」而与「小同』异,此之谓小同异;万物毕同毕异,此之谓大同异。

    ??拿马来喻,凡是属于马这一类动物都包括在内,这就是「大同」;而其中黑马、白马、大马、小马等等又有差别,这就叫「小同」。

    ??由此他得出了“万物毕同”的结论,这样就把相同的事物和不同的事物都抽象地统一起来。

    ??说到「合同异论」,就不能不提惠子的《遍为万物说》,这是《合同异》论著的基础。

    ??据说当时在惠施与诸辩才于树底下高谈阔论时,有一名叫做「黄缭」的辩者曾提出一个问题,询问惠施「天地所以不坠不陷、风雨雷霆之故」。

    ??惠施不假思索予以解答,且事后将这段回答记录下来,即《遍为万物说》。

    ??事后惠施将这篇论著派人送往挚友庄子手中,美其名曰求斧正,实际无非就是向向庄子炫耀一下。

    ??谁让惠施这位“辩遍天下无敌手”的辩者,却始终在庄子面前屡屡吃瘪,几乎没有取胜的时候呢?

    ??庄子在收到惠施的《遍为万物说》后,去除糟粕,将惠子的十个命题保留了下来,即《历物十事》,记载于庄子所著的《天下篇》。

    ??《历物十事》包括:

    ??其一:至大无外,谓之大一;至小无内,谓之小一。

    ??(大到极点的东西已无外围可言,称之为‘大一’;小到极点的东西已无所包容,称之为‘小一’。)

    ??其二:无厚不可积也,其大千里。

    ??其三:天与地卑,山与泽平。

    ??其四:日方中方睨,物方生方死。

    ??(太阳刚刚正中就同时开始偏斜,各种物类刚刚产生就同时意味着已走向死亡。)

    ??其五:大同而与小同异,此之谓小同异;万物毕同毕异,此之谓大同异。

    ??其六:南方无穷而有穷。

    ??其七:今日适越而昔来。

    ??今天到越国去又可以说成是昨天来到了越国。

    ??其八:连环可解也。

  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