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十年代梨园小花旦_七十年代梨园小花旦 第44节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七十年代梨园小花旦 第44节 (第2/3页)

亲的故事。1

    ??而这个典故也是《地藏经》盂兰盆节的由来。

    ??《目莲记》特殊性在于,这部戏最早记录于宋代《东京梦华录》,可以说是传统戏曲的鼻祖。后来流传的版本很多,但因为题材问题,渐渐销声匿迹,叶龄仙也只听教戏先生说过大概。2

    ??秦奶奶今天唱的,是最经典的那段《轮回》。

    ??她唱这段戏时,声音格外哀婉、悲凉。叶龄仙不禁猜测,秦奶奶是在唱给她已逝的母亲听吗?

    ??都知道秦奶奶是思母才回老树湾的,而现在,秦奶奶的老母亲长眠在东山脚下,而她秦婵君的姓名,甚至不能写进族谱里。

    ??这段戏虽然只有一把二胡伴奏,但是编曲简单,戏词也简单,很有大道至简的意味。

    ??当年,秦婵君是靠天嗓在栖凤班立足的,无论腔调还是台风都很正,一点也不输磁带里的音效。

    ??叶龄仙静静听着,大气都不敢出,生怕把杂音录进去。

    ??她听得意犹未尽,甚至想听老人多听几段,但是秦奶奶唱完这一曲,就到此为止,再也不肯唱了。

    ??这一刻,叶龄仙更加体会到科技发明的好处。天涯难觅是知音,但有了科技,更多的声音、影像得以留存,自然不愁找不到知音。

    ??离开的时候,叶龄仙又提议,把录音机留下,让秦奶奶多听几天。

    ??像是心愿达成,秦奶奶表现得毫无兴趣,挥挥手让她带走。

    ??秦奶奶又叫住她:“龄仙,你的机器再高级,也只是个玩意儿。唱什么戏、发什么声才是最重要的,因为归根到底,戏是人唱的,不是机器唱的。”

    ??叶龄仙点点头,“老师,我明白了。”确实,录播的磁带再好,哪有现场演唱来得真情实感呢!

    ??“你明白个屁。”这次,秦奶奶不客气地翻了个白眼,“我是说,就你编的那破戏,你们知青倒是自娱自乐了,可这戏由谁来唱,由谁来听,你认真考虑过吗?”

    ??这话简直醍醐灌顶,叶龄仙立即意识到了问题所在。

    ??难怪她总觉得自己编的戏别扭,这戏是给戏迷班编的,唱戏的人和听戏的人都是老树湾的村民,谁会喜欢看知青读书的戏呢?

    ??艺术源于生活,戏曲当然也不例外,要编好这出戏,还得立足农村,从村民们的日常入手。

    ??当晚回到家里,叶龄仙熬了大半夜,写了一个农村妇女反抗家暴,打官司离婚,最终靠自己的努力,带着孩子进城,当上供销社正式工的故事,剧名就叫《进城记》。

    ??农村姑娘进城,在十几年后是非常普遍的事,现在说起来可能有些不现实。但是艺术总要高于生活,梦想万一实现了呢。

    ??戏里涉及了农村女性的婚姻自由、孩子教育、同工同酬,还有普法等各个方面。又从侧面展示了,大队十几年来的发展变化、建设成就。叶龄仙觉得老,树湾大队的人,至少女同志们,一定会喜欢。

    ??程殊墨看完之后,很认真地问,“后来呢?”

    ??叶龄仙茫然:“什么后来?”

    ??程殊墨:“大结局,戏里的女主角,当上供销社会计以后,就不能再找个好男人嫁了吗……比如,和初恋破镜重圆什么的。”

    ??程殊墨这几年下乡插队,经历了不少事情,成长了很多。但他毕竟是温室长大的男孩子,就连看过的外国电影,大结局都是有情人终成眷属。所以,他对待感情始终是纯粹的。

    ??叶龄仙却笑:“女主角经历了这么多,哪还有心思再去管别人。她过好自己的人生,就是一种成就。婚姻并不是女人的标配,再说了,也不是每个男人都重情重义,会用一辈子去等一个女人。”

    ??“那样的男人,总是有的。”程殊墨闷闷道。

    ??尽管遗憾,程殊墨还是认真多看了几遍戏稿,帮叶龄仙完善了不少逻辑、常识。

    ??第二天,叶龄仙又去了一趟东山,把新戏说给秦奶奶。

    ??这一次,老人家问了很多细节,在戏词、编曲方面给了不少建议。她甚至拿出二胡,现场直接顺了一遍,最后总结,“有点意思,拿到台上不丢人了。”

    ??秦奶奶平时很严肃,几乎很少夸奖人,她能这么说,已经是对叶龄仙莫大的肯定。

    ??回去之后,叶龄仙又研究了三天,把细节完善了一下。最后,戏迷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