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1983开始_从1983开始 第261节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

   从1983开始 第261节 (第1/2页)

    ??它不再先入为主的将人物分成善、恶、美、丑,而是展现了一种普通的,最真实的人群面貌。

    ??每个人都有优点缺点,每个人都有被喜欢和讨厌的一面,每个人都有良知和欲望。

    ??一群小市民,以平民化的视角针砭时弊,痛快淋漓。比如前两集,取名《无题》,我看的时候还在奇怪,看过之后毛骨悚然。

    ??重男轻女的现象非常普遍,但在我的观影印象中,这是最直接的一次批判。

    ??而它偏偏还是部喜剧,这正是胡同的魅力,包藏在世俗之下的咄咄逼人。”

    ??“保持了上一部的同等水准,针砭时弊绵里藏针,又秉承了一贯的聪明态度——始终让基调处于上扬的积极走向。”

    ??“或许我们再过十年看这两部剧,仍然不会过时。”

    ??“幽默是一种境界,一个被审美对象,是你往那儿一站,观众就会心一笑。

    ??喜欢胡同的编剧组,知道我们的痒痒肉在哪儿,光把手指头放在嘴边一吹,我们就笑了。因为有共鸣,说到心里去了。”

    ??……

    ??当然也有批评的,主要针对文艺青年两集。

    ??“胡同的幽默是高级幽默,有个地方却把握的不好,为什么要让葛尤扮女人呢?一下子拉低档次。”

    ??“文艺青年前面非常精彩,讲课那一段真材实料,都是艺校课程的改良版。后面扮女人接受不了。”

    ??“我认识一个在京城流浪的文艺青年,学美术的,生活状态真是一样。最后的默片更是经典,感觉完全出来了,唯一的败笔就是扮女人这点。”

    ??“低俗!”

    ??京台内,许非翻着报纸评论,问:“观众来信有这方面的意见么?”

    ??“有,但少数。”冯裤子道。

    ??“我也问了身边朋友,大部分觉得没啥,挺逗乐。”赵宝钢道。

    ??“少数也别忽视,这年头不重视观众意见,没好果子吃。”

    ??许非想了想,“这样,不开茶话会么?请几个记者来,正好咱们交流交流。”

    ??第267章 出本书吧

    ??中午,京台办公室。

    ??原本的桌椅已经挪走,换成了条桌和板凳,中心全员上阵在里头忙活。

    ??大体格局很像小学的元旦联欢会,最前面一溜桌子,供演员就座,三面贴墙各有一溜,中间围着空场。

    ??墙上还挂着横幅,“《胡同人家》新春茶话会。”

    ??赵宝钢大声嚷嚷,一派包工头气质,“每桌一个壶,检查检查,看看有没有茶叶。没有的往里加,上好的红茶啊,别拿高碎糊弄人。”

    ??“告诉食堂热水得管够,别喝到一半没水了,丢人现眼。”

    ??“点心、水果都摆上,每桌一盘。”

    ??“还有那个字,哎……”

    ??赵宝钢走到门口左侧,墙上贴着一幅毛笔字,“和乐融融,宾至如归。”

    ??“这谁写的?”

    ??“晓刚吧。”

    ??“什么词儿啊?还和乐融融,一看我们就没文化。哎,许老师!”

    ??他把许非叫过来,许非一瞅,也摇头,“没灵魂,拿笔来。”

    ??旁边有人递上毛笔,十分惊讶,没听说许老师会写字啊?只见那货腰马合一,刷刷几笔注入灵魂,赫然两个大字:

    ??“还有……”

    ??啊呸!

    ??只见纸上添了八个字:和气致祥,谈古说今。

    ??赵宝钢瞧了瞧,“词儿还成,字不咋样。”

    ??“我又没说用我的,那个谁,拿去给主任,请他写一个。”

    ??有人颠颠下去了。

    ??约莫12点半,现场布置完毕,开门接客。

    ??这个茶话会啊,就是喝茶清谈,上午不行,上午没气氛。得午后,就些小点心,一帮人神侃,到傍晚溜溜达达回家,巴适。

    ??1点钟,陆陆续续来了。

    ??大杂院的九位居民,几家报纸的记者,京台自己的摄像师,外加五十名观众。光麦克风就准备了八只,领导没出席,怕严肃。

    ??许非单独弄了个座位,算主持人。他搭眼瞧着,忽见一个裹得跟面包似的小姑娘进来,戴着陶蓓同款耳罩,非常精神。

    ??辨认了几秒,嗯?这不小桃红嘛!

    ??这妹子好啊,性格好,演技好,聪明伶俐……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